'
Copyright © 2017 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创作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创作中心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主页 > 创作研究 >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什刹海书院讲稿)

2017-12-22 16:33    文章来源: 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创作中心 浏览:
  非常荣幸,能够来什刹海书院,沟通探讨传统文化和我们教育文化。谈到教育问题,我们一直认为是教育体制问题,其实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不是体制问题,而是教育思想问题。是我们的教育的思想出问题了,教育思想出问题了,根本在于学术出问题了,学术出问题了,从根本上讲是文化的选择方面出问题了,所以今天我的题目,一个题目是传统文化与我们现在的教育管理,另外我还想引申为另外一个题目,就是中国教育学体系的构建。今天我们教育思想是西方的教育思想,我们学的经济学是西方的经济学,政治学是西方的政治学。那我们能不能贡献出我们自己的政治学、自己的教育学、自己的经济学等等呢?今天我本着这样一个思想进行阐释,为此我讲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的内容,就是文化的价值观与方法论。任何一种文化,价值观层面是最深层面的内容,中国文化也不例外。第二个内容就是正确的教育思想,思想是方向性的,思想错了方向就错了,如果方向错了,越努力,朝坏的方向的可能就越大,而越不努力,反而受的污染小。第三个问题是管理问题,也就是教育管理思想。第四个问题既然我们的教育思想错了,教育方向要扭转,那么要如何实现这种扭转,扭转的方法什么,我们大学、中学、小学,在现在环境中我们如何实现转轨。
  
一、方法论与价值观
(一)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今天我们谈谈基本的方法论——实事求是,那么“实事求是”这句话从何而来呢?实事求是又是什么意思呢?我查了很多典籍,有人说是从湖南的岳鹿书院而来,岳鹿书院一进门口上面写着“实事求是”四个字。后来我又查了这个“实事求是”的出处,其实在后汉书里面,写河间王刘献“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是说了八个字,前面叫“修学好古”,后面是“实事求是”,“修学”就是学习修炼,“好古”就是我们从古代的原点得到的启示。我们想探索文化,一定要从本源上探索,最根本的东西都在原点上面,所以孔子讲“吾非生而知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又讲到“述而不作”,这应是我们对待自己传统文化的基本方针。汤一介先生是我们的院长,他出了一本书叫《反本开心》,反本开心就是从本源里面,找出最早的价值观。最早的起源是什么,把那个精神找出来,再和我们今天的社会结合起来,成为我们今天的思想。
   “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实事”就是从我们现在的实际情况出发,“求是”就是求我们现在所需要的方法。“实事求是”是一种方法论,作为方法论类似今天的归纳法,从具体问题,然后推出一般的问题,从很多具体的实践,然后推出一般原则,但是具体的实践能不能推出一般的原则呢?不一定。我实践了十年时间,从十年的实践当中推出了一个一般性的规律,当时我认为是正确的,但是在实践当中,到第十一年的时候发现错了,我做了十次实践,当做到第十一次实践的时候发现问题了。所以我们讲的实践未必能推出真正的道理来。所以庄子说人生是有限的,用有限的生命、有限的实践要推出无限的道理,是很难确定的,所以我们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句话不完全正确。实践检验谬论可以,但是不是实践就一定能推出真理来,这句话肯定是不完全正确的。所以我们讲的实事求是从方法论方面来讲,它和归纳法接近,抑且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它还有一个缺陷是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解决,最后解决的问题越多,后遗症却越来越大。因为解决问题的时候,没有一个价值观,所以我讲河间王刘献的原话,前面还有一句话“修学好古”,“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这句话就完整了。“修学好古”就是首先把我们古代传统文化的那个基本的精神找出来,然后用那个基本的精神面对我们今天的问题,解决了我们当下的问题,又不给未来留下隐患,这样的方法论才是正确的。
(二)中国价值
过去我们讲的一个故事,说一个乞丐遇见了神仙,神仙问乞丐要什么,乞丐说我要财富,这个神仙手指头一指,地上便出现了黄金。当出现黄金的时候,乞丐说我不要黄金,我要手指头。初看起来这乞丐贪得无厌,但是我们再一回想,这个乞丐很有智慧。因为黄金花完了还是乞丐,从根本上没有解决问题。何况这个黄金,如果在天下大乱的时候换粮食也换不来,还得饿死,黄金不能解决吃饭,所以乞丐说你要给我解决问题,得从根本上解决,最根本的是手指头,不在黄金。我吃饭的时候手指头一点就是饭菜,我需要住房子的时候,手指头一指就是高楼大厦,我需要读书的时候,手指头一指就是书本,这个手指头是如意的东西。我们今天要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要像乞丐学习,要学到那个手指头甚至手指头背后的东西,那么背后的东西由谁来决定呢?背后的背后还有东西,那么这个东西很难用语言把他表达清楚,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我只是说手指头背后有一个东西,背后的背后还有一个东西。
我们把这个东西找出来,虽然这个手指头背后的东西我们很难把他说得很具体,但是我们总能说出来一点。我自己把它总结了一下,我觉得中国传统文化根本的价值观,可以用四句话来表达,十六个字,第一句话就是天人为一;第二句话就是心物一体,不是唯物主义也不是唯心主义,心和物是不能分离的,我们今天要么唯心主义,要么唯物主义,将心与物分离开,心和物是不能分离的,就像天人合一一样,人和天也是不能分离的;第三句话,以仁为本,这个仁是什么,不是人民的人,是孔子讲的仁爱的仁;第四句话叫中庸无为。
1、天人合一
现在我们把对这四句话作一个大概的讲解,“天人合一”首先要求我们树立一个宇宙观,这个宇宙观是一个整体观,整个宇宙是一个整体,我们任何人考虑问题的时候,都要有一个整体的思维。我们现在的好多科学发现不是整体思维,比如说太阳能的发现,太阳能是我们科学上伟大的发现,但是我们如果用天人合一的思想来评价他的话,它欠缺整体的思维。    我们说太阳能可以转化为能量,直接把太阳能转化成我们所需要的光量,但是太阳能转化过来,需要一个太阳能转化板,这个板从何而来呢?这个板的生产需要四川的矿,挖山开矿然后再冶炼、加工,才能变成可以转化太阳能为电能的板。这样使用太阳能的地方生态环境变好了,但是把四川那个开矿的地方生态环境破坏了。从整体上来讲,就像我们治疗我们的身体,把左腿上的肉割下来,来治我们右腿上的伤疤,如果从天人合一的角度去分析,这个太阳能的发现弊端很大,如果少量用的话,对四川不会造成很严重的污染。如果用量极大的话,那就牺牲了四川,最后解决其它地方的能源问题,这就是我们讲的整体思维,我们一定要树立整体的思维观。
再譬如我们今天所学的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什么是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就是站在资本家的立场上,看待如何发财的问题,最后资本家的财富发的很多,而地球破坏了,可以说这个思维方法还是从一个微观的利益集团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对天下整体来讲是失败的。西方说我们还有宏观经济学,宏观经学也无非是国家经济学,国家经济学就是站在美国人的立场上来看待经济问题,或者从一个国家的立场上来看待问题,美国好了别的国家就坏了。“天人合一”思想,就是说我发财了至少不影响别人,或者我好了至少别人不坏,那么今天这个经济学,我好了你就坏,我的生态环境好了,你的生态环境就坏,所以我们讲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天下意识、天下价值。中国古代的文化是天下文化,任何时候都从天下的高度去看待问题,所以中国人的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理想比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理想都伟大。
天人合一还有人和天是相通的意思,人身体上包含了天的很多东西,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我身上拥有了万物的一切。我把自己的本性找到了,我就知道了天性,知天就能达命,所以中国的文化是向内求的,找到我们真正的自性,天性就找到了,那么这个性怎样才能找到呢?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因此,尽心即能知性。此外《周易》里面有一条重要的占卜——起卦,为什么有的人起的很准,就是你当时起卦的时候你所想的也是天之所想,不仅是你在想,天也在想。    有些人认为这是迷信,这不是迷信,这正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天人合一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人和天是全息系统。就像我们的身体一样,我们身体的所有的部位和身体的所有部位之间都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我们与西医比较一下,西医认为人的身体是一个机械系统,相邻的部位之间才产生关系,或者说这个部位和这个部位相邻的时候之间才产生力学关系。所以西医治病的时候呢,哪个地方有问题找哪个地方,最多找它的邻居,不会找其它更远的因素。天人合一的思想告诉我们,人身体是一个小宇宙,这个小宇宙跟大宇宙一样,是个全息系统。比如说我们身体之中有很多对应关系,鼻子和肺是相对应的,眼睛和肝是相对应的,耳朵和肾是相对应的。各个部位之间距离很远,但是存在着明显的对应关系。今天时间有限,我们把天人合一大概解释到这里。
    2、心物一体
第二句话,“心物一体”。心物一体是我们的核心思想,任何东西都有心,心和物永远是混沌的、交织在一起的,不能截然的分清楚。大家看太极图,一边是黑的一边是白的。但是又告诉我们黑中有白,白中有黑,世界是个混沌,大致可以分成阴和阳,大致可以分成心和物,但是不能截然分得清楚。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心中有物,物中有心,不能截然分割。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既不是唯心主义也不是唯物主义。我们看今天的中国还保持着很多心物一体下的作业方式,比如说手工业,我们有瓷器、丝绸与茶叶。瓷器的生产过程,一是借助天的力量,二是借地的力量,三是借人的力量,是三力的合一。起窑的时候讲时辰,在什么时辰起窑就是借天的力量;在什么地方挖窑,在什么地方弄黏土这是借地的力量;设计者的精心、烧窑人的诚心,这些力的合而为一,最后成了一个艺术品。它不同于标准化的东西,标准化的东西是缺心的东西。所以我们手工业所生产出的艺术品是有收藏价值的,标准化的东西没有收藏价值。陕西人喜欢吃羊肉泡馍,吃泡馍的时候一定要自己掰那个馍,掰出来那个馍有味道、好吃。我们喜欢在家里面吃饭,在家里吃饭有什么好处呢?因为家里有母亲与兄弟姐妹,他们做饭的过程中有一种心力在里面。有心做饭菜和没心做饭菜的差别,科学测示不出来,但是它确实存在。
    我们说中国农业是精耕细作的农业。精耕细作的农业也是天、地和人三者的合力。借天的力量无非不违农时,土地要肥沃,人要勤劳,天、地和人的勤劳合而为一,使产出的粮食亩产高、质量好。现在有人说我们现代化的农业比那个精耕细作的农业单位面积产量高很多。是不是这样呢?我认为值得再研究或者再统计。因为我们分析一种生产方式,一定要从100年、200年的时间来统计它。现代化农业依我的研究观察,今年种了明年歇耕,这样一年耕地一年歇,在计算亩产时须除以二;况且现代化农业不可持续,现在我们很多地方搞城镇化,城镇化高速发展,最后的结果就是农民的土地减少了,然后搞现代化农业,而现代化农业必须要用化肥、用除草剂、打农药。化肥、农药、除草剂打得时间长了,土地就被污染了,种子就长不出来了。那么以后呢?只有转基因种子才能长上来,然后呢?这个转基因种子几年就得换一次,转基因种子第一代不行了,再第二代、第三代。很有可能再过几十年或者上百年,连转基因种子都长不上来了。因此我们在比较一种生产方式的时候,不能仅用一年的时间来比较,十年的时间来比较。我们一定要放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进行比较,甚至要放在几百年的时间来进行比较,这样才能说明问题。就像我们对比中西和西医,西医看病看得很快,但是后遗症大,我们当时感觉很好,但是放到几十年以后再比较的话,发现中医没有后遗症。所以我们讲“心物一体”的思想,也影响我们的生产方式。
    3、以仁为本
第三句话,“以仁为本”。“仁”是仁爱的仁。仁爱的仁就是两个人以上的人进行和谐关系处理的原则。实际上这个“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相通的东西,人与人之间相通的东西也就是人和天之间相通的东西。人和天之间相通在于仁爱,我们一旦把我们的仁爱之心找到的话,我们的智慧和德行就和天一样高。人类很多伟大的发现,从佛教上来讲呢,就是人达到那种慈悲心。儒家文化就是找到仁爱,找到仁爱之心,即找到了良心、找到了良知。当你找到良知的时候,找到仁爱之心的时候,你的智慧和德行达到最高。孟子讲这个问题的讲了一个故事。孟子说在我们人类很早的时候。没有土葬,人死了就随便扔到野地里边了,没有这个土葬之礼仪。有一次一个人到野外发现了一具尸体,他看着这个尸体被豺狼、狐狸、蚊蝇,刁着肉、吮吸着血,走近一看,发现是自己父亲的尸体,当看到父亲尸体惨相的时候,乍然间产生了一丝悲悯心,也就是说慈悲心或仁爱心发现了,此时此刻任何逻辑推理都没有,迅速回家,拿来工具,把自己父亲的尸体掩埋了。这个行为孟子把它叫什么呢?叫“性之者”。“性”就是人性的性,“之”就是之乎也者的之,“性之者”是从人的本性中发出来的,没有任何逻辑推理。他这么做了以后,附近的老乡、邻居,看他这么去埋葬了自己的父亲,经过反思之后,开始效仿,当他们父母去世的时候,也用这种方式埋葬自己的父母亲。第二个人的这种行为,孟子把它叫做“反之”者,“反”就是反思的反,“之”就是之乎也者的之,“反之者”就是看到第一个人“性之者”的行为之后,经过反思,觉得有道理,认可这种方式。然后经过无数多反之者,土葬之礼形成了。
    我们说孔子最大的发现,就是找到仁爱之心,仁爱就是佛教的慈悲,把仁爱找到了,人的智慧也就达到了和天地一样高。中国的传统教育思想也是循此而来,教育干什么呢?是培养小孩做人,做人过程中,就启迪他的仁爱之心,启迪他的慈悲之心,把做人的仁爱之心找到了,这个小孩的智慧,就达到了最大的发挥,所以中国传统教育有一个基本的主张,就是仁和智是统一的,仁和智不是相分离的。今天西方教育思想则主张道德就是道德,智慧就是智慧,知识就是知识,相互间没有关系。但是中国人认为道德跟智慧是统一的,跟知识也是统一的,知识必须顺从于道德。
    4、中庸无为
第四句话,“中庸无为”。中庸无为是什么意思呢?简而言之中庸就是恰到好处的作为,有度的作为;无为是什么意思呢?恰到好处的不作为。中庸无为合起来就是说顺应自然,减少人为,不妄为,恰到好处的作为。《老子》说天大、地大、道大、人亦大,人至少在四大中居其一,居其一的话,总要有所作为,但不是什么都要人为。今天人类过度地发挥了科学,觉得科学可以管一切,岂不知科学的极度发展,导致科学走向了和自然相冲撞的轨道。人类最后会因作为太大而破坏自然。所以孔子和老子都强调“恰到好处”。恰到好处的作为与恰到好处的不作为。
关于“心物一体”,我再补充一句,孔子和子贡曾经有过对话,子贡问孔子的意思是说,人死了以后有没有知觉。人死了以后是不是这个心就不存在了。人活着的时候心是一体的,人死了以后这个心还存在不存在。孔子说,你死了以后你就知道了。孔子说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个意思就是说这个问题现在并不重要,你现在首先要把活着的事做好。其次呢,他说你死了以后你就知道了,意思好像有人死了以后还有知觉。然后孔子又进一步讲,他说如果告诉你,人死了以后没有知觉,人死了以后没有知觉就是没有鬼神,也就是人死了以后,这个世界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了。如果这样的话,会导致人生短期化行为。我只关心我活着的几十年,我死后的几十年根本不用考虑,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人会走向短期化的一种行为。同样父母死了,我们说父母死了也什么不知道了,也没有知觉了,我们就随便把父母扔到野外,跟桌子坏了板凳坏了是一模一样的,也不需要葬之以礼,也不需要祭之以礼,如果这样的话呢,老百姓的厚德之风就没有了,我们有一句话叫“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所以孔子说,我告诉你人死了以后如果没有知觉,对这个世界破坏很大。然后孔子又说,如果告诉你人死了以后有知觉,也有它的弊端。譬如父母死了好象还活着,还能看见我呢,我这个时候好好的表现一下。虽然我生前对父母不好,但是父母死的时候哭得很悲泣,这样一来把我们对父母生前那些不孝的行为全部都一笔勾销掉了,最后就会导致一个问题,孝敬鬼神的父母超过孝敬活人的父母。还有很多达官贵人拿着钱财去祭拜鬼神,而周围的苍生却不去救济。孔子说这个也不行,孔子结论是什么?“敬鬼神而远之”。由近及远,“入则孝”,入到父母的房间呢就孝。“出则悌”,出来的时候和兄弟姐妹友爱。“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谨而信”,是说从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做起,逐步推及到所有的人,然后自然就到鬼神界。那就是说鬼神也应该敬,但是要由近及远,由活人及鬼神,这是孔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不事人,焉事鬼”,活人还没有侍奉好呢,怎么能侍奉鬼神呢。父母还没有侍奉好呢,怎么能侍奉好邻居的父母呢。你只有把自己的父母侍奉好了,才有可能侍奉别人或邻居的父母。说我对自己的父母很不孝,但是我对别人的父母不错,这不是人之常情。所以刚才讲的也是佛教里面讲的,佛教里面也讲“心物一体”,佛教里面讲的是加持力,就是一种心力,任何事情我们用心了,就有念力,念力的精神极其伟大,当我们对我们周围的环境起善念的时候,我们周围的许多事物的分子结构都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讲人生起善念很重要。佛教里面还讲了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是以因缘来阐释人生的发展历程。用十二种因将人生的历程分为十二个阶段,即无明、行、识、名色、六根、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当人死时。因为以往的“无明”,无明就是不智慧、执著,于是形成了“业”,产生了“行”,在临终一刹那,有特别的倾向和趋势,即“识”。这种“识”要寻找归宿,这时恰好有一时空下的男女正好在交合,受孕生成胚胎,这“识”便投胎于其中,于是造成它的精神部分,即为“名”,父精母血形成它的肉体部分,即谓“色”。“名色”就代表生命。当婴儿离开母体后,逐渐长成眼、耳、鼻、舌、身、意,即六根,六根接“触”到外境,从而产生感“受”,受有不同而生“爱”、恨。爱而产生“取”的贪念,并想占“有”它。于是再“生”烦恼和痛苦。苦有生、老、死、苦,求之不得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等。这些苦伴随我们一生一世,跟着“老死”。而新造之业在死后就像以前一样,与“无明”重新组合“行”,再次投胎循环人生历程,流转不息,佛教也称之为轮回。
由于轮回,当人死后根据业的大、小,善、恶分别投入三善道与三恶道。三善道——天人、阿修罗与人;三恶道——畜生、饿鬼、地狱。
六道轮回的概念更进一步增进我们理解因果论,对过去的要承担、要认命,对现在的要努力,对未来的更要警惕,要有远虑。人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每个人的业以及因是自作自受的,不能转嫁。六道轮回不仅代表人死后投生的不同境地,而且也是现实人生的反映。正如春夏秋冬,在长期看是指一个事物的四个阶段,从一年看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而每一天中也有生、长、成、衰的变化。出生于富裕及快乐之家,一世生无忧无虑,可比喻生于天道;虽生于家财丰厚,但不知足、好斗争、心神不宁,可比喻为阿修罗道;有喜怒哀乐,人伦之乐者,可谓人道;愚蠢或遭劳役之苦者,可谓畜生道;经常处强烈欲望而永不能满足者,可谓饿鬼道;饱受生活折磨或灾难蹂躏的人,可谓地狱道。就一时一刹那而言,也有六道的缩影:开心快乐时如天道;愤怒好胜如阿修罗道;喜怒哀乐交替而显如人道;终日苟且营营毫无理想是畜生道;贪得无厌如饿鬼道;痛苦万分如地狱道。
    佛教里面讲的苦很多,生、老、病、死苦,求不得苦,分别苦,怨憎会苦等。怨憎会苦就是我对一个人有怨恨,但是我们老在相遇,我很不愿意见他,这也是苦。以上就是我对心物一体的补充,其中也讲了心物一体在佛教方面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说到最后,其价值观部分我总结为四句话十六个字,即“天人合一,以仁为本,心物一体,中庸无为”。
二、正确的教育思想
一种文化仅有它的价值观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把这种价值观转化成各为具体的思想、学说。搞教育的就转化成我们的教育思想,搞政治的就转化为政治思想,搞军事的就要转化为军事思想。那么如何把它转化成我们的教育思想呢?
(一)在教育思想方面我总结了两条。
    第一条,人的德行和智慧都在人自性当中,不是外来的,我们具备万物的一切。人人都有仁爱之心,所以孔子提出有教无类。有教无类一种理解就是所有人都应该接受教育,还有一种理解就是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人人都能教化好,因为人人都有和天相通的那个性,人人都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所以孔子提出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因材,材就是人,人是教育的主体,人自身就具有了一切,所以教育是因人而变,不能因教而变。这是我总结的教育思想当中的第一条。就是我们的智慧和德行在自性当中。引申一下就是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
    第二条,仁、智、勇是统一的。仁爱心有了,智慧就高了。同时勇气也就提升了。其实“勇”也可以理解为浩然正气。我们现在的教育把仁、智与知识相分离,德育就是德育,智力就是智力,知识就是知识,况且今天的教育大部分是知识性的教育。知识教育就跟电脑一样储存知识,知识不是智慧。并且现在很多知识是和道德相脱离的,知识越多,道德越来越低下。我们讲仁、智、勇三达德,君子不器,仁、智、勇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一定是仁、智、勇相统一;孔子说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还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道、德、仁、艺合而为一。这是我们古代的教育思想。概而言之,从文化层面上有两层,一是我们的智慧德行在我们的自性当中,不是外来的,是向内可以求的。老子还讲一句话叫“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学日益就是当我们向外面学习越来越多的时候,反而伤害了我们的自性。二是我们要把仁、智、勇,把道、德、仁、艺合而为一,追求全面发展。这是我的总结。
    (二)古代的教育阶段。
古人教育大概有哪几个阶段呢?我总结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养蒙阶段。古人一般在15岁之前是养蒙教育。今天我们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在13岁之前是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这与古人15岁之前进行养蒙大致是差不多的。养蒙的思想是什么呢?养蒙就是养护我们的天性,刚才讲了,我们的智慧在我们的自性当中,我们如果把它摧残了,这个自性就被破坏了,我们最具竞争力的东西就没有了。所以在15岁之前要养蒙,养蒙的方法不外乎与大自然相交往,也就是玩,和大自然玩,玩什么呢?玩花草树木鱼虫鸟兽。在花草树木鱼虫鸟曾中感受大自然的活性,那是整体的,有情感的。现在小孩玩的都是科学玩具,诸如变形金刚之类。变形金刚是没有生命、没有精神的,是个唯物的东西。唯物的东西玩多了,我们会产生冷酷之心,人死了就像变形金刚坏了一样。今天好多的小孩们杀人不眨眼,与小时候的生活环境以及所玩玩具都有关系,他们会觉得人死了就是玩的玩具坏了。
在玩花草树木鱼虫鸟兽的同时,有闲暇的时候像唱歌一样,背诵一些国学经典,不求理解。我们今天一听说死背硬记,就嗤之以鼻,岂不知对于一些经典的东西一定要死背硬记,不求甚解,不求理解。因为小的时候我们不可能理解圣人之言。那个时候要理解的话,就会产生错误的理解,错误的理解就会产生错误的思想,错误的思想一旦形成就会裁减小孩的大脑,扭曲孩子的天性。背诵的国学经典会像蓄水池一样存于我们大脑中,当我们十几岁的时候这个蓄水池就告诉我们十几岁应该明白的道理。当到二十岁的时候呢,它又告诉我们二十岁应该明白的道理。到了三十岁的时候,告诉我们三十岁应该明白的道理,四十岁的时候,告诉我们四十岁应该明白的道理。八十岁的时候告诉我们八十岁应该明白的道理。因此养蒙阶段至关重要。今天我们的早期教育不是养蒙,是开发。就像我们这个工业文明一样,我们把开发自然的手段用在了开发小孩的大脑上面。最后把小孩的生态环境破坏了,小孩到四十岁以后没有潜能了。开发越早的越多的,到最后越没有潜力,我们是自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个阶段,博学笃行。博学就是我们讲的通过读更多的书,来理解小时候背诵的经典,通过一百句话来理解一句话。“笃行”呢?就是要实践。实践不是我们一定要到外面世界去玩,最重要的实践就是做人实践。做人实践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在家里面学会孝悌之道,在学校学会与同学共处。人和人之间能共处很重要。现在很多孩子条件很好,一个人住个单间,这对小孩学会共处是极不利的。学会共处一定要住集体宿舍,集体宿舍的条件最好要艰苦一点。因为我们讲到同学之间的经济条件不一样。要以最下的、最低的生活条件来作为我们的生活要求。
佛教里讲“四摄”,“四”就是一二三四的四,“摄”就是摄影的摄。“四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学会共处,四摄就是学会团结别人。四摄的基本方法有四条,第一条就是学会布施。布施有很多方法,有一种布施叫财布施,别人有困难时,把我们的钱掏出来叫财布施。别人消极的时候,我们用心来鼓励他,让他积极精进;别人胆子小的时候,我们鼓励他放大胆子,给他勇气,这叫无畏布施,让他没有畏惧感。第三种布施是法布施,告诉他人生应该如何如何,人生如何面对困难,如何面对痛苦、烦恼等,这就是法布施。这是我们讲四摄里面的第一点。
    第二点叫“爱语”,“爱”就是爱人的爱,“语”就是语言的语。要做到爱语,第一就是有仁爱之心,要用善去对待别人;其次就是说话要和蔼,说话要好听。曾子在《论语》里面就说了一句话,曾子说在临死之前告诉别人,说“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君子非常重视三个方面三个原则。“动容貌,斯远暴慢矣”。动容貌就是我们容貌要开始活动的时候,一定要远离暴慢,暴慢。暴就暴躁,慢就是慢待别人。不能让别人觉得你很骄傲,慢怠别人。“正颜色,斯近信矣”。正颜色就是我们的颜色要一脸的正气。让人一看,看到你的样子就相信你,即“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背矣”。出辞气就是我说话的那种口气,让人觉得我很敬重他。鄙就是鄙视别人、粗俗别人。这就是爱语。爱语就是用心去爱别人,说话的时候要和气。这才是团结之道。
第三点就是“利行”。利行就是我们讲的照顾别人,有嘉奖、有恩惠,使人得惠,急人所急。
第四点是“同事”。同就是同志的同,事情的事。那么同事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学会与人同甘共苦。吃简单的蔬菜,穿很便宜的衣服和别人在生活方面打成一片。这条我觉得非常重要。我们作为教师的如果对这个物质条件要求很高,压力会很大。儒家,对物质条件讲得很多。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恶衣恶食就是不好的饭菜和不好的衣服。吃不好的饭菜、穿不好衣服的时候,如果以此为耻辱,孔子说那你怎么能志于道呢?志于道的人怎么对物质条件还要有那么高的要求呢!孟子还说,作为一个常人,有恒产才有恒心。但是作为一个志于道的士人是不能这样的,没有恒产,也要有恒德。孔子还赞扬子路, “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穿着很破敝的衣服,但是与穿着貂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不觉得自己自卑。现在很多人穿得不如别人,吃得不如别人就觉得自卑,自卑就开始动心思在物质方面去追求。物质方面追求得多了,精神就开始少了。所以佛教讲的“同事”很重要。同事就是要同别人恶衣恶食,吃不好的饭菜、穿不好的衣服,和同事们打成一片、同甘共苦,共产党人也讲这个。所以学会共处非常重要。所谓博学多行,最重要的就是学会和同学共处、和家人共处。这就是实践,不需要我们专门到哪个地方去学。我们周围,我们每天都遇到的。这是第二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博而返约。我们现在学的很多,我们学了一万句话,老师说你能不能把你一万句话总结成一百句话。然后老师说你能不能用十句话,把一百句话再凝炼一下。老师再说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把十句话凝炼出来。孔子和子贡有个对话,孔子问子贡说:“你认为老师的学问大,就是背得多,记得多吗?”子贡说:“然也,老师就是记得多、背得多。”孔子说:“非也,予一以贯之。”孔子说我呢找到了一个“一”,我用这个“一”把我的所学能统领起来,用这个“一”还能解决好未遇到过的新问题,也能对一些新事物进行一个大致的、不差的解释。
博尔返约,“约”是什么,就是简约,用简单一句话,把我们所学的东西总结出来。士人还说“家藏万卷书,真传一句话”,家里面的书藏了很多很多,但是那不是真东西,所有的书里面只有一句话那是最重要,如果你把那一句话学懂的话,那些书都是废纸,“家藏万卷书,真传一句话”,所以我们讲学习的第三个阶段一定要博而返约。
第四个阶段就是通专合一。一旦人生达到博而返约就通了。我用一个东西把所有的东西都能解释。通了以后再根据自己的才性所在,有所选择。在孔门中有四科,即政事、文学、道德、辞令。喜欢政治,就学政事科;喜欢教书,就可以学道德科;喜欢整理文献,就可以学文学科;喜好外事就学辞令科。我们讲通了以后,再根据自己的爱好所在,或者是根据社会的需要所在,有所专长,进入学习的第四个阶段,即通专合一。我们今天的教育只有专,没有通。
学了什么专业我们就用这个专业的眼光看待一切,都是片面的看待一切,学习经济学的认为所有人都是经济人,学习政治学的认为所有人都是政治动物,学医的一看都是解剖,世上全是这种被解剖的东西,很可怕。所以古代说这个专一定要通,专要建在通的基础上。我们现在的专家是片面的看待世界,学的越多越偏,学的少的还稍微少偏一点。老子讲的那句话也很有道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句话可以有几种解释,一种解释就是学科越来越多,学科越来越多,假设就越来越多,一级假设就远离了一点事物的本体,二级假设就远离的更大,三级假设就远离的更大。所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那个道越来越远。“道”是什么,就是事物的本身,或者讲是事物的本体,对于本体我们是看不清楚的,这个本体是运动的,在运动中的事物,很难捕捉住它,但是当捕捉到了,也就是我们把它按住了,我们看清楚了,错了!我们已经假设它是静止的,因为你把它按住了,所以它是静止的,你看到的东西已不是那个本体。你说我拿刀子戳进去了,以四十五度角戳进去,看清了里面是什么;另外一个人从六十五度戳进去了,这个又变了,他说他看到的和你不一样。这就是说任何一个角度看到的这个事物的内在都是不一样的,因为角度不同。老子的“为学日益,以道日损”,意思就是说学科越多,假设便越多,我们看到的离事物的本体越来越远。
第二种理解,学习应该是有度的学习,不能无度的学习,不是说我们脑子里面装的东西越多智慧就越高,其实我们的大脑跟水杯差不多,可以做一个比喻,杯壁要是越厚,杯子里面的空间就越小,杯壁越薄,里面的空间就越大,那就是说我们的大脑跟杯子一样,是由杯壁和杯子里的空间构成的。我们学的东西越多,杯壁就越厚,里面的空间就越少,空间越少,我们遇到新问题时,没空间了,也就没脑子了,脑子成了“石头”。就是说你学的东西太多了,储存占用的空间太多,给思考问题留下的余地太小,这样不仅没有增长智慧,反而降低了智慧。所以我们讲恰当的学习一定是有度的学习,不是无限的学习。正像老子所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我们现在可以试想一下孔子读的书没有我们在座诸位书读的多,我估计孔子最多也就读过四、五本书而已,《诗经》、《左传》、《尚书》、《易经》等。孔子无非就读了这些书。我们还可以再往前追溯,周公读的书比孔子读的还少,再往前追溯,大禹读的书更少,再往前追溯,黄帝和炎帝也许就没读过书。那没读过书,他们当时能把天下统一起来,这个智慧从何而来呢?从自性而来,老天爷把我们生下来的时候,我们就具备了一切智慧,但是这种智慧需要一种启迪的机缘,就像我刚才讲,那个人看见自己父亲尸体的时候,被狐狸、豺狼叼着肉、吮着血,在此情景下,那个人乍然就产生了悲悯心,马上就想到了土葬。炎帝情况大概与此相同,当时炎帝看着天下人没衣服穿、没饭吃的时候,乍然间也产生了仁爱心,也就发明了农耕。依此类推,当黄帝、炎帝看到各部落经常处于纷争战乱的情景时,自然产生了要统一天下的智慧,那个时候就搞了各个部落的联盟统一。所以我们讲智慧德行在我们自性当中,不是外来的。
    人类历史走了很长时间,我们可以继承我们前人所创造的东西,这是作为我们后人的一个优势所在。所以我们刚才讲的,一定要有度的读书,不是无度的读书。书读的多,如果读的书还是错误的书,那就更糟了。这是我讲的古人教育的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跟我刚才讲的教育的思想也是一致的。
(三)要树立正确的知识观、学术观。
我们讲教育和学术不能分离,教育和知识不能分离,那么什么是正确的知识观呢?古人对知识也有个基本的总结,墨子就讲过,墨子说一个真知灼见的知识必须符合三个条件。我们今天的教课书里面,看有哪些和三个条件是吻合,哪些和三个条件不吻合。墨子说知识第一个条件是“有本之者”,“有本”就是本来的本,“有本之者”,就是知识和最原点的本来的东西、本然的东西、自性的东西不能违背,和人性不能违背。这个人性是人和人之间的同然之性。或者对于这个“本”,我们通俗的讲就是道德,用孔子的话就是仁爱之心。所以任何知识都不能和道德相违背。我们现在很多的知识都是缺德的知识,我们知道西方的微观经济学,对于企业所讲的就是以盈利最大化为目标。美国人的金融思想,就是印发的美元越多越好,越多越好就意味着我稀释你财富的能力越多,我掠夺你的能力越强。印刷美元的过程就是稀释世界人民财富的过程。
以前帝国主义掠夺中国是通过抢占类似于火烧圆明园的屠夫、强盗,这种掠夺一定会激起中国人民等一切受压迫民族的反抗。现在帝国主义资本贵族方式改变了,不直接抢了,而是通过发行更多的货币来稀释你口袋里的货币。还是掠夺,掠夺的方法变了。所以墨子那个时候就讲了一切知识必须要有道德性,一定不能和道德相违背。我们现在的好多经济学都是缺德的经济学,比如说现在的西方宏观经济学,强调经济的发展依靠四驾马车,即总投资、总消费、净出口与财政支出,合起来就是需求。需求越大,经济的发展速度越快、规模总量也越大。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奢侈、浪费,最后连发生地震都拉动了经济的发展。这种经济学连地震都鼓励,能说是好的经济学吗?
中国古代我们讲的经济必须符合道德伦理,经济一定是来自于节减,不是来自于奢侈。我们现在奢侈就是透支未来。这是墨子讲的知识的第一个条件。所有的知识必须和道德要相一致。
    墨子又讲了第二条,叫“有原之者”。“原”是什么意思呢?原就是推究、实践的检验。就是说创造的这个知识,经过多长时间的检验。我们现在创造的很多知识时间过短,未经过长时期的广阔空间的检验,就被社会广泛接受,这是很危险的。比如三年搞了一套知识体系,在三年中检验没有出问题,但不能保证在第四年、第五年就不出问题。三年后、四年后要错了怎么办,五年后错了怎么办。况且这套知识是在实验室里面创造出来的,把实验的那个条件去掉适合不适合,你是在一万平方公里实验是正确的,放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是不是正确的呢?所以我们讲的所有的知识一定要经过长时间的经验,再确切的说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时间越长空间越大越好。我们今天不是这样的,我们今天是创造了越新的东西我们越相信。所以我们人类的危急越来越大,生态环境危急,人的道德危急,恐怖主义,霸权主义危急,这些危急的产生跟我们从近代以来的知识体系有很大的关系。近代以来的很多发明创造,其中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实验科学,大都从某一个角度思考问题而得,都是局部的解决问题,在解决此问题时,又导致彼问题的发生,并且新问题不断地堆积。我们对待知识问题,到底多长时间的检验才是正确的,多大空间的检验才是正确的呢?。
    我们无从确立一个数字,但是我们可以比较,比如五百年的知识要跟一千年的相比较,我们要相信一千年的知识;一千年的知识要和五千年的相比较,我们要选五千年的知识;一万平方公里创造出来的知识和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相比较,我们要选择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知识,面积大,这是一个基本的选择。
    第三个条件,“有用之者”。这个知识一定是有用的,这个有用我们讲是为人类大群所能用,不是为极个别人所能用。这个知识用了以后还让人类走上一个可持续的未来,不是说让人类的寿命越来越短。我们现在大部分的知识都被资本绑架,都是为了让一部分赚钱,为说明这个赚钱的合理性,推销起来容易,好多课题都跟资本绑架在一起。前十几年还是二十年前,有一个学者叫亨廷顿,亨廷顿当年为了美国人的利益写了一本书叫《文明冲突》,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呢?意思让儒家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打架,好让美国坐收渔翁之利。想想一个堂堂哈佛教授亨廷顿都被资本或者被国家利益绑架,为了美国人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道德。为此咱们什刹海书院院长汤一介先生针对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的观点,组织学者写了关于文明共存的问题,来减少这本书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说亨廷顿是缺乏道德的这样一个学者,他所创造的知识只是被极个别国家所能用的一套知识。因此我们应该有正确的知识观,现在的很多知识都不符合这三个条件的,所以我记得我上学的时候,上完初中,烧初中的书,上完高中烧高中的书,上完大学烧大学的书,上完研究生烧研究生的书,那时候觉得可惜了,后来一想这些书该烧,过几年它又变了,你看中国古代都把那个几百年几千年不变的书保存下来了,让大家读那些根本不变的书,从而建立人生基本的这个根底,这是我们讲的正确的知识观。
实际上我还讲一个正确的学术观,我们就不展开了。
(四)、正确的人生观
我们讲正确的教育思想和阶段,还讲了正确的知识观。还有一个我们对教育来讲很重要就是培养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人生观非常重要,正确的人生观我总结了一下基本上是三条。
1、要有一种信仰,共同的信仰。
人皆可以为尧舜,就是说人人都可以在各自的岗位上成为尧舜,譬如我是一个出租车司机,我在我出租车司机这个岗位上,即使尧舜今天到这儿开车的话,他的车技和服务态度和我差不多,我便是尧舜,尧舜便是我,那就是我是汽车司机岗位上的尧舜。我今天是个小学老师,即使尧舜的处境今天也是在这儿,在我这儿当小学老师,在这种环境下,他的教育水平,他对孩子那种爱心程度,也和我差不多,我便是教师中的尧舜。尧舜便是我。尧舜到了这个小学、中学来当校长,在这种时空环境下,他的作为也和我一样,能恰到好处处理各种问题,我便是他,他便是我,我也成了尧舜。我们讲的让每个人在各自的时空下,都能恰到好处的作为,都能成为尧舜,那就是说尧舜在这种处境下也不过如此。人皆可以为尧舜,不是说我们要与帝王的尧舜进行比较,我们要和那个很高位子的那个尧舜去比较,尧舜也不是生下来就成为帝王尧舜的,他也经过尧舜之前的道路,所以每个人都有那种成为尧舜之前道路的基础。
在各自的岗位上,人人都能成为尧舜,这样的话,人人都可以在精神上达到最高的境界,过去古人讲内圣外王,我把它修改一下,叫内圣外庸,庸就是平常,在平常的岗位上,我的道德发挥到极致,我的智慧发挥到极致,这种极致的发挥就是“内圣”。我们干什么事情都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今天的情况就是这样,我只能这样,尧舜来了也只能这样,尧舜来了也只能这样讲课。这就是一个正确的人生信仰。
2、树立“尽人事,听天命”的理念。
我们讲的中国文化最早就是农耕文化,也就是种地人的文化,我记得小时候六、七岁的时候,整天担心如果天不下雨的话,明年的庄稼就不能丰收,我的老家是陕西西安,六、七岁我就考虑这个问题,今年我已经46岁了,考虑这个问题考虑了40年,在这40年当中,我们这个地方基本上是风调雨顺,老天爷照顾你,因此我就相信天人合一。农民种地的基本思想就是我不管明年丰收与否,我必须把我作为农民的本分尽到,该种地的时候种地,该播种的时候播种,该浇水的时候浇水,该除草的时候除草,尽我的努力,至于明年能不能风调雨顺那是天的问题,这种思想就是农民的思想。粮食的丰收一要靠勤劳;二要靠风调雨顺。勤劳作为农民是本份,风调雨顺是天决定的,我只能做自己能做到的事即勤劳就可以了,这个思想就是“尽人事,听天命”。曾国藩把这个思想变了一个说法下,即是“只求耕耘,莫问收获”。作为一个人来讲,我把我自己的本分尽到,收获问题跟天有关系,跟我没关系,人生能做到这个境界的话,每天都快乐。为什么是快乐的呢?因为我不计较得失,我超越得失,得与失是假名,得中有失,失中有得,得与失相互转化,今天之得失,在未来也许会与今天的看法全然相反。
    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做到尽人知听天命?我自己总结了九条,第一条,就是我们要树立一种,积极的善良的心态,随遇而安的心态。随遇而安不是不努力进取,今天我们的处境,按照佛教来讲,与我们以前自身的业有关系,我们必须要有承担精神,不怨天不尤人,我才能安下心来,安下心来才能实事求是的从脚下往前走,心安进取才不牺牲当下。任何学生都有积极的心态,所有的学生在老师面前永远都是能成为尧舜的人,要把这种信息传递给他们。
老师如果说这个人完了,那学生自己真的就破罐破摔了,所以一定要积极的,诲人不倦的精神来对待学生。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自己心态积极,还要有大爱永远激励学生。第二条由近及远,学会共处,我们一定把我们最亲近的人先照顾好,最亲近的人高兴了,他们就是一个磁场,就会有更多的人到我们这个地方来,来接受我们的教育,不要舍近求远,“近者悦,远者来”,眼睛要看我们的当下、我们的脚下,离我们最亲近就是我们的学生,在家里最亲近的有我们的父母、爱人、子女。家庭和睦了,然后将家庭中的伦理推及至学校,在学校里面,学生就是我们的子女。同样,我们讲孝,既是对父母的一种仁爱,推及学校就是对老师的敬爱,所以我们讲的是大慈大孝,中国人很多都是从家庭伦理推广而来,在军队里,爱兵如子,还是家庭伦理的,在官场我们过去讲的父母官,父母官我觉得比今天的公仆要好,公仆有时候可能偷东西,但是父母不会偷东西。所以我觉得父母官比公仆要好,这是第二条。
第三条,以诚敬的思想对待一切,我们做任何事情、对待任何人要有诚心敬意来对待,《周易》一书讲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诚敬”。当我们遇到凶险的时候,我们诚敬对待,凶则为吉。同样当我们占卜到上上签的时候,如果沾沾自喜掉以轻心不以诚敬心对待就会由吉转凶由上上而下中或下下。孟子说知命之人不立于危墙之下。中庸里面就讲诚成则能尽己之性,尽己之性方能尽人之心,尽人之性方能尽万物之性。我们诚敬的发挥影响了他人,他人也相感于诚敬,以同样的诚敬心对待我们。譬如,我们与别人谈判时或者交谈时,最好把手机放在旁边的房子里或者将手机置于静音状态,大家在这种无手机干扰的状态下交流,会越谈越高兴,距离感也会越来越近,协议也容易达成。如若不然,五分钟接一个电话,十分钟回一个电话,双方就会受不良气氛的影响,谈得不专心,导致不欢而散。
第四条,任何事情都有本末,物都有本末,所以我们对待事情的时候把本末分清楚,把本末分清楚对事情就有一个轻重缓急的安排。
第五条,学会养生。只有学会养生,人生才会有一个可持续的未来。养生的方法很多,就其原则而言,养生有八个方面。
⑴平和与积极的心态。平和心态主要是指中和的心态。《中庸》上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意思是讲,对待任何事物都能随遇而安,喜怒哀乐不发,就是“中”,“中”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和”是对待所遇之事该喜则喜,该怒则怒,该乐则乐,但都是有度的,恰当适度地发作。人生能做到“和”就很了不起了,“中”则较难。喜怒哀乐发而皆有节制就是平和的心态。积极的心态主要来自于对事物发展变化的深刻理解,深知事物由阴阳而成,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永远并存于一体之中,并且此消彼长。阴阳是泛指,具体而言可以是得失、贵贱、成败、福祸、吉凶等等。以此观之,所谓的得失、福祸其实是假名,得中有失,失中有得,福中有祸,祸中有福,在此一段时间看是得、是福,在彼一段时间看则未必是得,未必是福,并且得失、福祸相互转化,永远处于变化之中。作为一种积极的心态就是对于得失永远看到积极的一面,从反面去思考问题,发生的已经发生了,我无力挽回,当下的、未来的我们还可以奋起直追,从而使事物永远朝着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工作顺利时,我们要居安思危,工作不顺利时,我们要看到这种不顺利正是考验,让我们积累更大力量,以迎接更大使命的机缘,这样我们才能将人生发挥到极致,让一切可能性在未来变成现实。这种积极心态对我们的事业有利,对我们的健康更有价值。在前面我们讲过“心物一体”,心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以转化成一种对我们身体有正能量的一种物质。
⑵饮食。饮食方面最重要的就是节食,不吃过量的饭。《周易》颐卦卦辞有六个字“慎言语,节饮食”。“慎言语”是指修德;“节饮食”是指养生。其次,要吃符合自然季节生长的食物。孔子讲:“不时不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再次,在饮食方面尽可能吃素食,吃素食对于中国大多数人而言易消化。综上所述,若能半饱、吃自然节令的食物与吃素食则所吃之物在体内充分被消化,否则就会集结起来,循环不掉,时间久了则成癌瘤。
⑶睡眠。睡眠问题有两条需要坚持。一是睡眠时间总量不要低于六个小时,青少年应不低于八个小时为宜。二是睡觉的时间要符合天地之变化。人体与天地之间有一个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中医称之为子午流注。根据子午流注的要求,一定要坚持睡“子午觉”。子午觉就是要求在白天午时即11点至13点之间一定要睡觉,即使睡上十分钟也很有作用。午时,心经最旺,在午时能睡片刻,可补心气,也可使下午精力充沛。子时即晚上11点至第二天晨1点钟,一种说法胆经旺,利于新陈代谢;另一种说法,子时对应肾脏系统,利于肾的休息,对于补足肾气大有裨益。除了睡子午觉外,还要坚持若条件允许一定要在亥时睡,寅时结束时起来,即晚上9点睡,早晨5点起床最好;亥时,三焦经最旺,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三焦通则百脉通。关于子午流注的时间还有一个问题,我们今天是以北京时间为准,而各地子午流注的时辰与北京时间由于受经度的影响,有一个时差问题,比如,北京时间晚上9点,西安应该是8点,亥时在西安应在北京时间的10点钟。同样,早晨5点钟在西安应是6点钟。最后,还有一条睡眠的时间还受季节变化的影响,譬如春夏可以晚睡早起,因为春夏天地欣欣向荣,万物生发旺盛,人效法天地万物也应欢快,精力充沛,因此要较之平常的时间推迟一二个小时睡觉,早晨还要早起。秋冬则要睡得早一点,起来的晚一点,以顺应天地收敛之气象。
⑷居住。居住主要讲求风水。居住风水最重要的就是“背山、面水、向阳”。“背山”可以抵御来自西北方之寒风冷气;“向阳”则可以采集阳光,吸收来自东南方之温润之气;“面水”重在有生气,聚气。其次居住面积要与人口保持一定的比例,居住的人少,房子面积大则阴气重;居住的人多,房子面积小则气燥。
《吕氏春秋》就讲“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多阴则劂,多阳则痿,此阴阳不适之患也。”再次,居住环境要植被茂密。植被茂密则易于呼吸,植被茂密也说明此居住地有生气,乘生气才会得天地之滋润,植物也才会茂盛,人也才会健康长寿。
⑸经络常通。通经络在中医中非常重要,《黄帝内经》中对中医的五种方法进行了总结,即西部人发明了草药疗法,中部人发明了按摩法,北部人发明了艾灸,东部人发明了砭石法,南部人则是针刺法。五种方法中除了草药疗法,其它四种方法都是直接地用于通经络。农村人最简单的养生方法就是用背去蹭树,蹭树的过程就是通督脉的过程。
⑹男女阴阳平衡。关于男女阴阳平衡有两个原则。一是少年戒色。尤其对于现代社会流行的性解放不适宜青少年。孔子说:“少年之时,血气未成,戒之在色。”意思就是在青少年时要戒色以保养血气。并且在中国历史中,一个基本的观点就是不宜早婚,早婚早育者不能优生。古人云:“合男女必当其年。男虽十六而精通,必三十而娶,女虽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二是男女房事不可过多,要节欲。古人讲:“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盛而神全,神全而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
⑺运动与静止。基本原则如下:首先“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啬以养精”。人身体中最重要的就是精气神。形主要指血气,而血气需要运动才能旺盛,养神则需要静,“啬”是指吝啬、节减能量。因此要动静结合,动静得宜。其次,动与静要根据年龄的变化而进行调整,年龄越大则静要多一些,动要减少一些;动静除了伴随年龄的变化而调整,还要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变化,春夏要运动多一些,秋冬则要减少运动,并且在冬天运动不宜出汗。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自己的养生方法就是不运动,当然季老在说此经验时年龄已很大,年龄大的人确实不宜多运动。
⑻无为与道法自然。无为与道法自然主要思想就是顺应自然,保护身体的本然。天地是一大宇宙,人是一小宇宙,人在养生时要尽可能保护好自身的小宇宙,同时顺应天地自然变化。
在保护好自身的小宇宙方面要坚持少吃药或者基本不吃药,实在没有办法时又遇到了好的中医,可以吃点中药,西药对人的危害较大,因为西药是对自然物的分析合成而来,人吃了之后不但经受不起西药对身体的杀伤力,而且吃了之后不易消化净尽,残存物积累下来便成为身体中的垃圾,况且提倡西药还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西药提倡的动手术、化疗等方法更不要采用,一旦采用,人的小宇宙的自我修复能力将会受到伤害,严重者将不再具有修复能力,只有借用外力了。曾文正公曾言:“养身以不吃药为药,养心以宽大为药”。说得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顺应自然方面,要尽可能地少用科学的东西,或者有度地使用科学产品。天地四季的变化就是一个最好的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养阳重在天热,将体内积聚的风寒湿排泄出来,此时若过分怕热贪凉,过分使用空调,则违逆春夏之自然,不仅不能养阳,还会积聚更多的病疾。同样秋冬养阴,天气寒冷易于身体各器官之内敛以积聚能量,而此时却怕冷好热,暖气温度过高如同炎夏,这样就达不到养阴的目的。
凡事皆有度,春夏阳气外发易导致阴精随之外泄,过度运动、过度高温损耗阴精,还易中暑,因此,适当地使用风扇、空调可以中和调剂。同样,秋冬季节也可以适当地使用暖气等设施,使过分的严寒得以适度调节,在冬天室温一般不超过24度为宜。
第六条,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温饱满足了,实际上正好是人们对物质财富恰到好处的满足。温就是不冷不热,饱就是吃饱饭。如果人们还不限于此,就会对身体的健康不利。冬天暖气空调过热,如炎夏不利于精神内敛而养阴,夏天过于凉爽如同春秋则违逆自然,不利于养阳;在饮食方面如果不满足于吃饱饭,还要吃得再多一点,再精致一些,品种再多一些,则不利于消化吸收,今日之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等疾病越来越多,正说明了这个问题。仅追求温饱,还有利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一切物质生产最后都离不开对大自然的开发。如果人类始终以极高的物质追求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必然人类会不断地无休止地开发自然,最后导致自然生态承受不起而逐渐枯竭毁灭。
更严重地还在于人们对物质生活的终极追求,人们将着眼点放在物质生活领域,就会忽略对人文方面的关注,从而使人类日益远离人性与人文,成为一种近似动物的群体。今日世界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了,但是物质的质量降低了,人类的精神生活下降了。在《诗经》、《唐诗》中我们就可以领略到古代农村妇女的精神世界与文学修养,她们可以吟诗作赋以表达自己的哀愁与人生幸福。而我们今天即是博士生也未必有此情怀、有此才气。从这个角度讲,今天的社会是落后于古人了。
再进一步讲,我们今天追求物质生活,但是是不是在物质方面我们就超越了古人呢?可以肯定地回答,未必。在汽车、坦克、核武器方面超越了古人,但在日常生活用品方面,诸如家具、瓷器、纸张、玉器等方面,我们不能与古人同日而语。古人所用的家具基本是手工打造而成,并且所用材料皆为原木,作工精细、寿命长且有艺术收藏价值。今天的家具普遍而言,标准化程度高,使用寿命短,并且收藏价值不高。古人所用纸张寿命长,一般在500年以上,而今天使用的纸张几十年就开始发黄,寿命短,古人所用的酒器、茶器、瓷器等大多是手工业产品,是天地人三者合力而成,是艺术品,而今天大多数家庭使用的酒器、厨房用具都是工业化、标准化的东西。总之,将对物质生活局限在温饱方面,不仅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也会给人生腾出更多时间精神,用于人文方面的提升。
第七条,积极对待突出事件。凡是突发的事情就是不在我计划之列的事件,我们对此绝不可以掉以轻心,不认真对待。过去有一个寓言故事,说有一个饥饿的人寻求食物,首先碰到了一个卖柴火的人,卖柴火的人想帮这个饥饿之人,说我可以给你一些柴火,但是没有现成的饭菜给你,这个饥饿的人不领情,说我要柴火没用,拒绝了卖柴火人的好意,继续往前走。走着走着又遇到一个卖米的人,卖米的人说我可以给你抓几把米,但是没有熟食给你,这个饥饿的人再次拒绝。继续前行,走了不远,又与一位卖铁锅的人相遇,卖铁锅的人见到这个饥饿的人,说我可以把铁锅借给你用,但是没有现成的食物给你,这个饥饿的人仍然拒绝。又走了很远的路,突然发现了一间房屋,走进一看,房子里有锅台、有水、有风箱、有火柴,但是没有米、没有铁锅、没有柴火,此时他恍然大悟,上天已经给了他能生存下来的一切机缘,然而他一一拒绝,最后这个人饿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现实接触到的很多人,其实都有一种机缘,在很大程度上都有上天的安排在里头,都有可能是我们人生中那个卖柴火的、卖铁锅的人,因此我们一定珍惜这些缘分,不可以随便拒绝。在人生当中,我们不仅要珍惜这些缘分,还要尽可能地满足他人对我们的要求,不要轻易拒绝别人的要求。当然这里还有一个道德问题,所要求之物与事是否合情合理,合乎道德。总之要广接善缘。
第八条,学思行相结合。就是将学习、思考与行动相结合,什么叫学习,子曰:“学而时习之”。学就是我们继承我们古人的东西,习就是实践,学习的时候还要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以我们要进步的话一定要学思相结合,《论语》里还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句话什么意思呢?“仕”有当官的意思,还是做事情的意思。优就是闲暇,做事情之余要学习或者当官之闲暇要学习;然后学习之余要继续做事情、当官。
只有把学习、行动和做事情交替进行,我们的学问才能进步,光学习进步不了,光实践也进步不了,所以为什么说思想家都出生在北纬35度。北纬35度基本的特点是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可以种庄稼,过的是农耕生活,农耕生活春夏秋比较忙碌,秋天一过,就轻闲下来,没事干,没事干就思考,一思考总结,思想就产生了。海南也是农耕生活,但是海南很难产生思想家,原因在于太忙碌,一茬完了就种第二茬,第二茬再种第三茬,没有思考的时间,所以思想家产生在北纬35度,农耕生活是最能产生思想家的地方。以上是我对传统文化的基本理解。
三、正确的管理理念
在此传统文化下应该树立怎样的教育管理理念呢?我总结为两条,即无为而治与以礼治校。
(一)无为而治
1、修己安人
“无为而治”基本的内容包括修己安人与组织建设。修己安人重在校长以身作则,正己正人,身教胜过言教。《论语》中说孔子兼具五种品德于一身,即“温、良、恭、俭、让”。“温”就是温和,不冷不热,但是从不停懈,诲人不倦;“良”就是良心、善心,用心去爱敬所有的人,惜才如命,成就他人;“恭”即是诚敬、认真;“俭”就是俭朴,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并且“俭则固”,俭朴会使人严谨、谦虚、不骄奢;“让”就是反求诸己,将名誉、利益让给老师、让给同事,将失误与责任留给自己承担,善于批评与自我批评。“温、良、恭、俭、让”五德可以作为我们诸位校长的楷模。
2、组织建设
除了修己安人。还要建立一个坚有力的组织,佛教中讲“六和”,可以作为我们建立组织的依据。佛教中的教团其实与我们学校教师队伍是很相近的,都是在教化众生。所谓“六和”是指“戒和、见和、利和、身和、口和、意和”。“戒和”就是用同一条规矩要求大家,不搞特殊化;“见和”就是见解是相通的,主流思想是一致的;“利和”就是利益分配是公平的,对学校资源的运用是平均的;“身和”是指在一个组织里大家互相帮助,能感受到彼此间的友爱和谐;“口和”就是大家在一起很和气、很友好,讲话不恶语伤人,像曾子讲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泰伯篇》);“意和”就是指价值观、理想是一致的。在建立组织时还要坚持一些基本的原则。这些原则包括统一领导原则,专业分权与相互制衡原则,幅度与层级原则,以教师为中心的原则以及组织文化中的安和乐利原则。
统一领导原则就是要求任何一个组织都要有一个中心,权力最后要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我们今天推行民主集中制也是这种统一领导原则的体现。在学术上不能搞西方的民主,西方民主尚众不尚贤,中国自古就有尚贤的传统,而贤者往往能代表民意。
专业化相互制衡原则主要是指在统一领导下一定要有分工合作,并附之一相互制衡,比如办公室调查研究制定学校的校规等部门就要与复核部门相分离,复核后无误,再由执行部门负责落实,这样又便于统一领导,提高工作效率,又利于减少错误,当然分工分权不宜过细、过大,否则机构臃肿,相互扯皮,人浮于事。
幅度原则是指一个管理者最多能直接领导的人数,或者最恰当的领导人数。在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最伟大的人物,他的领导能力可以领导一个天下、一个国家,但是他不是直接领导这么多的人,而是通过领导10个人或10个人以内的人来完成这种管理的。今天我们的军队组织,班长领导10人,政治局常委往往不超过10人,车间的小组长一般也以10人左右为宜,客户经理一般领导的人数也不超过10人,等等。因此一般而言,管理幅度最好在10人左右,若超此限度,管理效果则不明显。
层级原则主要是指组织的最高层至最低层之间有几个层级。就一般而言,以不超过三个层级为好。汉朝的郡县制就是三个层级。层级少有利于在层级上的干部晋升路线短,便于安心工作,譬如汉朝时,一般县级干部在任上一呆就是几十年,因为晋升路线只有一级就可以平步青云于郡县或者朝中的九卿,九卿与郡长相当于后来的六部官职。一旦层级多,官员晋升路线过长,就必须跑步走,做形象工程较多,不务实际,遗害地方。
建立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组织体制,有利于将教学放在首位,后勤是为教学服务的。可是在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学校后勤较之教学重要,分房子的小科员比教授、教师活得牛,这种体制最终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学校邪风邪气的滋长。
学校作为一个组织一定会有组织文化,而就中国组织而言,一般都有一种“安和乐利”的文化。“安”就是安全、安心、安稳;“和”就有六和之义;“乐”就是快乐;“利”则是基本利益的保证。这种安和乐利的组织文化与西方人力资源管理推行的末尾淘汰制大相径庭。在末尾淘汰制下,竞争过于激烈,不利于教师身心的健康,也不利于教师队伍的团结;同时由于考核地位的提升,围绕考核会形成进一步的考核标准、考核队伍,从而加大监督管理成本;此外还会造成学校内部的恶性竞争,不利于学校组织成员道德水平的提升。
(二)以礼治校
    下面我们讲治校,不能以法治校,一定要以礼治校。我们对待学生一定要像对待是君子一样,老师更是君子,我们的老师是高尚的,有君子一般的心,学生再不好,老师都应该像父母一样爱护,所以我们一定要以礼治校。礼治可以提高人的道德,礼治靠什么监督呢?靠舆论监督、靠自我反省,自己监督自己,不需要第三方面来监督,不需要强制力去监督。我们讲的礼和仁爱之心是相吻合的。也就是说礼一定是和道德相一致的,和情感相一致的,礼制是不违逆人性的。当然古代也有法,但是中国古代的法和今天西方的法不一样,我们古代的法是礼的一个补充,礼是你向往那种情感的表达,法是憎恶的一种情感的一种表达,所以法也和道德、伦理和感情是相一致的。西方的法是和情感没关系,和道德也没关系,西方的法是博弈的结果,谁竞争力大,对谁有利,最后这个法就通过了,至于这个法是不是和道德相一致,和情感相一致,无关紧要。所以我们讲西方的法是趋于工具化,西方学者说是工具理性,我们今天的法基本上是学习西方的法。
跟中国古代的唐律、清律等都没有关系。《唐律》中明确规定:儿子是不能告父亲状的,除非父亲有“谋逆”之罪,儿子告父亲首先判儿子的大不孝罪。亲戚好友之间也不能互相作证,这种不互相作证也是对亲情伦理的一种保护。因此,中国古代的法是和西方的法完全不一样的,是礼制的一种补充,也体现着情礼法的统一。以上我讲的是正确的管理理念“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的思想就是尽可能的发挥教师的创造力,校长能够给教师留空间,教育管理部门应该给学校留空间,因为这些教师绝大部分都是君子,你不去考虑他的问题,他自己在考虑他的问题。搞学术研究,监督能做学术研究吗?他在家里做饭的时候,都在思考这个学术问题,教育问题,我们一定要给他足够的空间,学校也留给他足够的空间,尽可能减少管理,减少监督。
再说监督部门的道德修养也许远远不如监督的对象。让素质低的人监督素质高的人,能不腐败吗?在中国古代,教育很自由,孔子就是一位办私学的成功人士。并且中国古代有道统高于政统的传统,今天这个道统就是学统或更严格地讲就是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学统要高于政治。也因此对教育放得极宽,今天我们的教育要与西方教育相抗衡,如果没有教育自由这一条,恐怕无法抗衡西方教育。
  
四、现阶段如何实现转型以及转型阶段的教育措施
在现阶段如何实现这种转型,我刚才讲了我们教育思想出问题了,教育思想出问题是因为学术出问题了。管理思想也出问题了,那么现在我们现在在现阶段如何去扭转它,我们如何朝正确的方向走,除了教育部,中央领导人努力外,那我们在各学校的校长,教育局,这些领导应该做哪些工作?
(一)广泛地渗透国学教育
广泛地渗透国学教育,就是国学教育要渗透到各个领域。我们的传统经典,与任何一种文化知识相比较,是最具天下视野的知识、最道德的知识、最生态的知识。所以读了这些书的话,对大家肯定在人文方面、在道德方面、在智慧方面是个大提高。我们现在首先就要渗透国学教育,那么渗透国学教育怎么渗透,我总结了三条。
1、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选择一本国学书作为本校的国学教本。
我这个学校不管你是什么学生,也不管教育管理部门考试不考试,但是进了我这个学校之门,你必须要背诵这一本书。这个国学教本的选择有两种思路,一种思路就是述而不作。比如说我们选择的《大学》、《中庸》五千多字,加上拼音,加上注解,让小孩去背诵。或者我选择了《论语》加上拼音,加上导读,加上注解就可以了。我现在带的博士生,对他们就有一个基本要求,要求每个人必须背诵一部国学经典。背诵的要求是什么要求呢?他们先选择自己爱好的一部经典,然后加上拼音,加上注解,加注解时我给他们选择几种版本,比如说《论语》有钱穆版,还有杨伯峻版,两个意见不统一的时候,把他们两个人的意见都写上,然后我再给他们加一个导读,这样他们把拼音加完了,把注解加上之后,这本书他研究的也差不多了。如果以后再有机缘,就把这本书给出版了,所以我觉得咱们学校,每个学校要以述而不作的精神选择一部国学教本。
    还有一种思路就是根据校长的意愿,可以搞一个自己的国学教本,根据我们对国学的理念选择出一些对人生理想、价值观、思维方式、为人处事、如何学习读书等有培养意义的语录,并把这些语录体系化,选择出一二百句或者四五百句就可以了。比如北京开放大学,开放大学的国学教材就是我编的,选了一百二十三句话,分了十个部分,书名是《国学精粹选读》,电大作为占两个学分的国学教材,这也是一种思路,但是我觉得最好还是述而不作的第一种思路较好。这样的话这任校长选了,下一任校长也这么选,第三任校长也这么选了萧规曹随一直延续下去。如若不然,你能选择语录重新编写,我为什么不能,过几年这个校长说我搞一本,那个校长说我再搞一本,最后这个书越来越多,是否是好事就不一定了,古代的经典是经过很长时间沉淀下来的,我们现在的学者根本没有这种精神。所以我觉得述而不作好,这是我的一个建议。
    2、确立以礼乐教育为核心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这个教育理念要体现在什么方面呢,体现在校训方面,我们小学校有校训,中学有校训,大学也有校训,这个校训一定是体现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传统文化精神的一句话。
一个好的校训很重要,一个好的校训一定要体现四个原则:一要以体现属于自己民族文化本根的精神;二要尽可能地使用文言文进行表述,因为文言文较之白话文更具有包容性、模糊性与艺术性;三要大道至简,通俗简化,入情入理,不可太长,长了不好记忆,当然也不能太简单了,简单到一个道字就不好;四要与教育思想相结合,体现本校在教育方面的特征。校训如此,家训也一样。我们家族的家训有四句话:“勤耕以立身,礼乐以修德,互惠以通财,习武以御辱”。意思是说一个家庭一定要耕种粮食,勤奋耕作才会生存,温饱问题才能解决;礼乐就是家族的一些规矩,这些规矩体现着仁爱、俭朴、公平的美德,只有遵守这些家规族约,道德才能得以彰显;互惠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精神,要使人以惠,才能得人一惠,互惠也是商业文化的价值要求,今日的商业社会问题就出在了脱离了这一互惠的价值,而以巧取豪夺为能事了;习武就是要防卫外来的欺辱,维护家族生活的正常化。
有人问孔子如何才能治国,孔子讲了六个字,“民信、足食、足兵”。民信就是政府和人民之间的信任关系;足食就是要以农为本;足兵就是说要抵御强大的敌人。一个国家必须要有这三条,今天来讲也应该有这三条。
现在大搞城镇化,占用农村土地非常严重,况且受比较利益低的影响,农民种地的人越来越少,我们现在很多人相信粮食可以依赖进口来解决,将吃饭问题交给外国人,这是很危险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属于商业文化,商业文化的本质有掠夺性与不公平性,也就是说在你不强大的时候就掠夺或者欺骗,在你强大时则交换。自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从本质上没有改变的,毛泽东时期的帝国主义与今天的帝国主义同属一类,绝不掉以轻心。一个国家进口越多,则对外依赖性越强,但无论怎样,作为一个十几亿的以农耕文化为主的大国,吃粮问题一定要自力更生,绝不可将命根子交给外国人。
孔子的“民信,足食,足兵”可以作为我们的国训。因此一个好的学校一定要有好的校训。这个校训一定要体现全面发展的精神,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君子不器”式的人物,这样我们民族才会一直延续下来,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全是专业化、职业化的,在他们身上看不到我们自己的文化精神,那么我们的民族将不复存在,他们只得全到外国去打工了。
3、要发人生之大愿,做一个知行合一、以身作则的具有士大夫情怀的君子。教育确实可以改变社会,所以教育改变了社会风气就会改变,我觉得今天教师再差,仍然是我们社会的佼佼者。教师还是最能体现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种职业,学校是培养一个民族元气的地方,如果这个民族没有了元气,这个民族就完蛋了,这是我的第一条建议,如何渗透国学教育。
(二)改进考核标准
改进教师学生的考核标准,我们今天的负担太重,是考核标准有问题了,不是考试问题。任何条件都有考试,但是关键你怎么考核,考什么内容,考试考到什么程度,细到什么程度,这个很重要。
1、以道德为核心,树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核理念。
    我们今天道德不考核了,因为道德很难用考试的方法进行衡量,所以就不考核了。其实人生最重要的东西往往是考核不出来的,这个时候你认为这个考核还有什么价值,还有什么意义。唐朝的时候我们考核出来的那些官员,很有情怀,考唐诗,唐诗写出来是一种情怀,就是对人一种爱的情感,当然考唐诗多了点情怀,少一点理性思维;到宋朝又调整了,考四书,注重内圣外王。尤其是道德,全面发展,虽然难考,能考到什么程度,就考到程度,它是个指导原则。考核、考试问题如同古代的名教,没有名教,很难掌握礼的内容,但是有了名教则容易被名教所束缚,况且名与实之间还有差距,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不在于取消名教,一旦取消,社会将无所适从,太空了。所以还得有名教,关键在于名教要简化一些、本质一些,这也符合《老子》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考试也是如此。考试就像名教样有标准内容,考试永远也不能去掉,不考试整个社会将无所适从,风气会更加败坏,考试本身没有大问题,如同古代的科举制一样没有问题,问题在于考什么内容,以什么精神来指导考试。
    2、简约化原则,考核不能过细,过繁。我刚才说专业不能分的太细了,专业分的越细离道越来越远,考核越细的话,离道也越来越远。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越细化繁琐片面,就会朝缺德缺智缺身心健康的精确化方向发展,越精确化就越不精确。从哲学上说名和事永远不能吻合,老子说“名可名非常名”,就是我把它这个事物叫了一个什么名字,但是这个名字是不是就反映了事物的本体,这两者之间不完全吻合。今天西方人的标准化,那么这个标准是不是就是事物本身?不是。所制定的标准完全等同事物的话,三鹿奶粉就不会出这个问题了,我符合你这个标准,但是我是假的。什么原因呢?就是你这个名和事之间永远是不完全一致。这个在中国两千年前就把这个问题揭穿了。当时著名学者代表公孙龙就有个理论叫《白马非马论》。公孙龙说,我说马的时候是马的形状,我说白马指的是马的颜色,然后公孙龙就说马的颜色和马的形状是不是一回事?说不是一回事,所以说白马非马。
这个名和实永远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们尽可能简约化,越简约的时候,名和实越靠近,越精确的时候,名和实差距越大。对学校来讲,学科不能分得太细。
西方的逻辑学,日本人译之为“论理学”,近人严复译之为“名学”。中国古代名学与西方之逻辑学不完全相同。西方逻辑学中论名词涵义,有内涵、外延之别。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仍是从内涵而言。如同人非畜生,圣贤非普通人,父母不是一般的长辈;“白马是马”则是外延而言。西方逻辑专从名词之外延建立起他们的逻辑学,于是有种种推理。公孙龙则是从名之内涵言,一名止于一实,两者有差别。
3、抓要领、抓重点,不要为考倒学生而出题,这样虽然把学生考倒了,但考试却引领了片面的方向。古人不会写字的时候通假字就上来了,古人为什么允许通假字呢,求其大者不求其小者。文章写的好,意思到了就行,这个通假字可以的,我们现在的“的”、“地”、“得”,我现在都弄不清楚,太细了没有意思,要就其大者不能就其小者;譬如你考北京地理的话,你考一考故宫长城等大地方就可以,你非要考到个小胡同,这个小胡同谁都没听过;要多考作文或者作文占得分数要多一些。虽然作文很难阅卷,比标准化试题难一些,但是作文水平是对学生素质的全面衡量。
4、注重基本经典,基本知识的考核。越常识的东西越是基本的东西。即使基本的东西,基本的经典大家都得一百分了也要坚持,这就是基本的知识,基本的经典,不能考试就是为了难倒学生,最后使考试往不好的方面去发展。
 (三)力争成为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推进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改革的示范学校。
我们的学校要力争成为推进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推进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改革的示范学校,我们诸位校长要发一弘愿,自己作一圣人的弘愿或者起码作一贤人、作一君子。自读国学经典开始,早晨的朗朗书声不再是英语、日语,而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此外,简化考核、简化考试,以礼治校,并积极呼吁教育管理部门在高考中加考国学科目,2014年加考《论语》,2015年加考《孟子》,其分数不低于外语科目,如果能这样,何愁中国文化不复兴,何愁中国教育搞不上去。
谢谢诸位校长大德!
(作者:雷原)
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创作中心动态 聘任系统 创作研究 创作基地 学术论文" 网上报名 创作中心 聘任查询 聘任要求"

认证程序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汤用彤国学院
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创作中心
 

主  任:王慕石 

认证程序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的唯一以“文化艺术”命名的普通本科艺术院校,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创作中心经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批准,于2017年11月挂牌成立,该中心隶属于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汤用彤国学院,是以书法文化艺术研究创作为核心的艺术性科研专业机构,以弘扬和促进中国书法文化研究发展为目标的非盈利性机构,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创作中心秉持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服务于我国的书法文化艺术事业,是中国当代最重要的书法文化艺术研究、创作、教育基地。

热点推荐

  • 于右任碑学草书的气格与
  • 有感于上饶徐元杰之家训
  • 北大教授:强调国学目的
  •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什
  • 百度关键词: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创作中心、中国书法研究、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汤用彤国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国书法文化艺术研究、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书法研究所、文化研究中心、中国书法文化研究创作中心、
    百科